·
生時間不是要談生產力,而是要為你的日常生活創造更多時間!
繼上次閱讀完原子習慣這本書以後,我才開始漸漸掌握到做事的方法,儘管喜歡現在的工作(品牌美術設計)面對不一樣的難題還能保有一定的熱忱把事情完成,可是奔向28的我,未來的生活型態是該走向漸趨穩定的時候,在台北這個奔波的城市,如果不把握好環細節讓自己繼續進步,就有可能隨時打包回鄉(即便有存款,也不願看到戶頭的數字有什麼太大的變動)。
生時間:高績效時間管理術這本書是我在博客來書店上刻意搜尋的書籍,因為我每天都在找要如何讓自己掌握好每一個黃金時間,做最有效益的事情。
不曉得大家會不會有一樣的困擾?
-
每天需要一點時間通勤,從家裡到公司的座位上:快則10分鐘,慢則最多要60分鐘,我在網路上看過更久的要3小時),這些黃金時間,可以利用的可多了。
-
即使多了好多時間,我還是一樣想要有頹廢的時間給我滑手機當宅女。
-
最重要的是,我明明已經透過一些工具書知道有什麼樣的成長方法,卻發現,時間根本不夠用。
想讀書,想做家事,工作煩躁,練跑不順,工作待辦事項.....,這篇文章就是獻給那個骨子裡只有『焦慮』二字沒有其他形容詞的我寫下的日誌。
本次想要介紹的書籍名為《生時間:高績效時間管理術 Make Time:How to focus on what matters every day》,作者是身為Google Ventures「設計衝刺」(design sprint)的開創者Jake Knapp和John Zeratsky,前陣子剛好讀完經理人月刊No39出的邁向頂尖產品經理,月刊裡才剛閱讀到 Design Sprint ,更因此產生了對這本書的興趣。
書中提到的「生時間」僅用四個步驟、天天重複,來貫穿本書內容的核心,而我則紀錄對我來說最有影響力的片段,其他內容就不劇透。
.精華:每一天,都從選擇一個焦點開始
當你用一個至關重要的目標開啟一天,會有神奇的事情發生。本篇章節裡面,在某一週開始前的週末,可以拿起筆記本寫下每一天你預計要做的事情,可以幫助自己在混亂的每一天,去判斷所有的輕重緩急,也可以避免「焦慮」。
總之順序就是:給自己的生活先排出順位,然後再批次處理小事情,說到排時間,我想這個大概剛出社會的時候就有人教過了,但本書用燒爐清單的方式,將每日所要執行的事情將重要跟次要定義為前爐和後爐,有趣的是,作者還把檯面空間留出來,用意目的在於預留給拓展前爐計畫使用的空間,最後還有廚房水槽,即是不最重要的雜項,在精神狀況比較不好的時候再處理剩下的內容。
.雷射:打敗分心,為你的精華生出時間
把門關上就是昭告世界及自己,你不是說著玩的。——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
雷射,顧名思義,把會讓自己分心的事情一個一個KO掉。
承認吧?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不是就是打開手機先滑滑動態,關心大家的生活過得如何?作者說到一個我認為很棒的重點
-
平日工作移除社交軟體,FB、Twiter、IG(這裡沒有提到LINE,在台灣的職場環境下要完全移除根本不可能)-->所以現在開始只要睡眠的時候我就會把手機放到客廳,寢室就是寢室!)
-
平常在追劇的YT可以移除,追劇習慣可以改成看時間濃縮精華的電影。
-
家中有看電視的習慣可以先把這些因子排除(我本身沒有看電視的習慣)
-
用手錶取代手機(拿手機順便看時間,就會有更多藉口開起來看別的)
-
不要帶著手機進入會議室,專心在會議上
.提振活力:用身體替大腦充電
-
花時間跟族人一起吃飯、離開螢幕吃東西:
本書用原始人的生活方式讓讀者去想像,很久以前我們有智慧型手機的時候,吃飯都不會滑手機,可以專注在與熟人之間的相處上。記得以前剛搬到新屋的時候,和室友一起共進晚餐,他會馬上告訴我:吃飯不要滑手機。其實我覺得這也是很好訓練自己遠離浪費時間很好的練習之一,也可以延伸到:為什麼開會的時候要帶手機進會議室?
-
了解咖啡因可以帶給你作用的時間:
這一個章節我覺得很有趣,有不少人會用拿鐵、咖啡、或卡布奇諾當成早餐的一部分,也有人(就是我)靠咖啡度過痛苦的每一天。
但作者用一杯咖啡可以給人體帶來精神的實際時間(大約五小時)以及每一天你需要咖啡的時間點,去提供讀者想像:推算最早何時開始喝?最晚何時開時喝?
-
吃健康的食物
身為喜歡跑步運動好幾年的我,要是吃錯了東西、吃了不營養又不健康的東西,身上會有什麼壞反應會馬上知道,因此,吃健康的食物對身體比較好這件事情是為了要提醒在觀賞這篇文章的你們(因為,是、真、的!)
-
徘徊街頭
給自己一點空白的時間,讓自己有清晰的思緒去思考自己的「精華」是什麼,書中用科學的角度去說明走路其實對人體非常有益處。
.反省:調整、改進你的系統
科學與日常生活也不能分開——蘿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
儘管知道了方法,也應該認知:不是靠這些系統就能完全顛覆、改變你以前的人生,要知道,學以致用的方法,很重要的最後一環:就是反省,畢竟訂做屬於自己適合的系統本來就需要花時間,這讓我想到田馥甄的《無人知曉》這張專輯的一首歌《一一》,裡面的歌詞概念之一,即是:「很多東西都是小聰明、大道理」,明明我們從小到大已經認識了很多道理,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會感到困惑,知道執行的不容易。
作者提供我們可以這麼做:
1.觀察正在發生的事
2.猜測事情為什麼會這樣
3.實驗,測試你的假設
4.測量結果,判斷你是否正確
藉由不斷反省,找到適合自己生時間的方法,我認為這個章節很適合每天奴隸工作的我們,因為,若讓生活太生硬的套入公式就會變得失去意義,造成更大的壓力。
相信藉由這些省視,必能小改變創造大成果,把注意力放在一個亮點,乏味的一天也可以變得非同凡響!
結語:
暫時逃離庸碌的生活,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吧,把能和自己對話的時間留下。
工作的身份上我是一個品牌美術設計,我想要滿足公司的很多需求,大部分在和夥伴團隊完成一個Project後的一兩天會覺得成就感十足,隨即襲來的又是下一次的挑戰,但就其他的生活面向來說,不管是我,還是你:也不能放棄其他的生活。充飽電後,繼續迎向下一個新的挑戰,運用方法讓自己的身、心、靈都保持在不錯的狀態,才能繼續擇我所愛,努力下去。
最後引用陸劇《三十而已》顧佳說過的話:「三十歲以前拼數量,三十歲以後看質量,儀式感是沒有放棄自己最好的證明。」
祝福我們都能在未來的日子裡找到更多的生活品質~
再見了!手機!
本文其他書籍推薦:
原子習慣
邁向頂尖產品經理